民族學研究所


https://www.ioe.sinica.edu.tw/

民族所研究大樓

1985年落成完工的民族所研究大樓(凌純聲館)後側全景。

詳細內容

民族所研究大樓

富有中國傳統閩式之民族所研究大樓(凌純聲館)。

詳細內容

民族所研究大樓

1992年間,因民族所人員及設備增長,開始規劃在凌純聲館南側及西側,另行興建大樓,1997年新館落成啟用。

詳細內容

民族所新建之大樓

民族所擴建的新大樓是在既有的基座上增擴,原有建築量體採低矮、疏鬆方式呈現,黃永沃、黃永洪建築師為尊重原有建物之設計原意,因此在設計上以維繫原建築的設計思考,並創造出一個有特色的戶外空間,原建物的平面是方型,增建部分則在其左後方圍成L型,有「汲古」的承傳意念,又有「述新」加入新意的綜合體。
空間構成上,L型建築配置,圍繞在既有三合院空間之外,形成新舊建築量體之間的虛空間,作為新舊建築的銜接,並增加層之感,又有院落感的空間形式。材料選用上以紅色還原面磚取代,仿斗砌面磚,藍色和綠肥的馬賽克收邊取代了紅磚與花磚收邊,白色噴漆漆代替白粉牆,是以新材料詮釋舊語彙的手法。整幢建築在造形上以呈現閩式建築的屋頂特色,是熟練運用傳統的建築語彙於建築中的佳作之一。

詳細內容

民族所研究大樓

1980年代起,因商品化的衝擊日增,美國主導的後現代主義思潮,結合臺灣對自體文化尋求再定義的呼喚,對建築與室內設計界產生後續衍伸的極大影響。同時原本主導臺灣建築設計方向的權力系統,逐漸由政治權力轉向資本權力,商業建築取代公共建築的角色,成為地標性的權力象徵物。
這時期以後現代主義風格為體,意圖尋找與中國傳統或臺灣本土意義連結的嘗試,以民族所大樓(凌純聲館)為代表。這階段建築與室內設計的風格,不管在對中國概念的抽象轉化手法上,或對以閩南式更接近臺灣真實地域位置的思索上,都有更顯成熟的省思成果。

詳細內容

民族所研究大樓

民族所大樓(凌純聲館)外觀。

詳細內容

民族所研究大樓全景

詳細內容

民族所圖書館

民族所創所人凌純聲博士鑑於圖書館對研究工作的重要,旋於1955年9月開始籌設。設立之初,名為圖書室,至1988年,因業務及資料量擴大,改制為圖書館。成立初期,曾借用近史所辦公大樓二樓左側為館舍。先後於1963、1981、1985及1997年共遷館四次,現位於民族所研究大樓一、二樓,占地約 600 坪。

詳細內容

民族所圖書館

民族所圖書館現位於民族所研究大樓(凌純聲館)一、二樓。設有參考室、現期期刊室、光碟製作室、光碟微縮資料室、臺灣特藏資料室、書庫、及辦公室。 二樓書庫區分為統計資料、特大尺寸圖書、東方語文圖書、西方語文圖書、東方語文裝訂期刊、西方語文裝訂期刊等六區。

詳細內容

民族所博物館

1955年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同年12月,籌備處主任凌純聲先生率領包括李亦園、任先民、李卉等人,赴屏東來義鄉來義村進行排灣族調查研究,此行不但蒐集排灣族的民族誌資料,同時也採集大量民族學標本,是為該館蒐藏之始。1956年創立民族學研究所標本室,陳列相關民族學標本,並提供學術研究參考。
1965年民族所正式成立,由凌純聲先生出任所長,將歷年蒐藏的民族學標本與原藏於史語所之中國少數民族標本一千餘件共同展出。
1978年凌純聲先生與世長辭,為紀念其創所勞績,特將標本室命名為「凌純聲先生紀念標本室」。1985年標本室隨民族所遷移至現址,並於1988年改制為博物館,定名「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詳細內容